未來已來:Web3.0的趨勢與思考

互聯網發(fā)展至今,中心化平臺和中心化機構解決了很多問題,提高了效率,也促進了整個行業(yè)生態(tài)的發(fā)展,特別是所謂的網絡效應被中心化平臺發(fā)揮得得心應手。

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“翼智云儲”。

我在外面演講時常常提到思考未來。我們最常聽到的一句話是未來已來,但到底什么是未來?未來會如何?未來確實難以預測、判斷。但是思考未來是一件必須經常提醒自己去做的事,想想下一年如何,5年后又如何,10年后呢?社會、經濟、技術、商業(yè)應用、環(huán)境,甚至自己的生活可能發(fā)生什么樣的變化?思考未來是投資人與創(chuàng)業(yè)者必須常常做的事。近幾年的熱門話題無非Web3.0、DAO、元宇宙等。我們來看一看2022年7月加特納咨詢公司發(fā)布的對于區(qū)塊鏈生態(tài)業(yè)態(tài)的生命周期的預判(見圖1)。其中元宇宙從早期采用者到產業(yè)成熟期還有10年以上的時間,而DAO以及Web3.0則還需要5年到10年的時間。從早期投資的角度而言,現在就是開始布局和介入的大好時機。

1.png

互聯網發(fā)展至今,中心化平臺和中心化機構解決了很多問題,提高了效率,也促進了整個行業(yè)生態(tài)的發(fā)展,特別是所謂的網絡效應被中心化平臺發(fā)揮得得心應手。但是Web2.0解決了問題,也制造了新問題,比如用戶身份的泄露、數據的不透明與不自主、侵犯隱私、危及財產安全的數據盜竊、中心化平臺的不對稱優(yōu)勢、行業(yè)壟斷等,這些都使得用戶不再自由,無法信任中心化平臺。而創(chuàng)新的分布式數據庫、智能合約、隱私計算、自主數據身份、分布式存儲等,就是要解決上述問題,讓互聯網變得更加先進,所以我們邁向Web3.0、DAO以及元宇宙,打算構建一個新未來的雛形,由這三者生成的創(chuàng)新的基礎設施、解構并重構的新經濟組織體系以及新商業(yè)范式都會使人類文明變得更加先進。因此,我們說Web3.0是未來的基礎設施,DAO是未來的經濟組織形式,而元宇宙是未來的生活形態(tài)。

1.png

《Web3.0》一書闡述了很多關于Web3.0的概念及其基本要素與構成。書中提到的這些都是Web3.0,但Web3.0卻不僅限于此。這就好比盲人摸象,各說各話,都碰到了一個部位,但都無法一窺全貌,事實上這個全貌也沒成形,而是一直在演進與變化。然而有三個基本要素驅動著Web3.0的演進,第一個是人工智能與智能合約技術。說到人工智能,或許讀者會有疑問:這不是一項老技術了嗎?是的,人工智能的發(fā)展已有三十多年的歷史,但是其一直限于專用場景,比如視頻識別。

而一定程度的人工智能是Web3.0的基石,比如語意互聯網(Sematic Web)、空間互聯網(Spatial Web),這些都是基于一定程度的人工智能才成形的。其實在所有的Web3.0應用場景里,數據都需要被或強或弱的智能算法處理,越是強的人工智能,越能提供體驗性更好的Web3.0應用。第二個是分布式計算,也可以說是邊緣計算。因為Web3.0的數據來源是分布式的,隱私計算也必須在Web3.0中完成,所以只有每個分布式節(jié)點的計算與存儲功能完善,一個Web3.0系統(tǒng)的數據才能被有效處理,因此邊緣計算是一個重要的基礎條件。第三個是分布式的數據網絡,這里提到的網絡側重于數據本身的結構,且必須是基于類區(qū)塊鏈協(xié)議中一定的共識機制,數據的來源、驗證、核實都是基于分布式數據庫的結構由代碼自動完成的。這三個要素是Web3.0的基本要素。試想3年后一輛汽車因配備合適的人工智能而可以完全自動駕駛。這個車子本身就是一個獨立的邊緣計算節(jié)點,可以完善地處理其他節(jié)點輸入的數據,并將處理好的數據或自身產生的原生數據完整地發(fā)送出去。此時車主一個人看著改造過的可以像AR一樣成像的擋風玻璃,沉浸在自己的元宇宙里。

1.png

Web3.0的基本邏輯其實很簡單,就是用戶自主,也就是去中心化。然而要想從技術層面真正實現用戶自主,就需要很多創(chuàng)新性的基礎設施,只有基礎設施完備,原生的Web3.0應用才能蓬勃發(fā)展。所以Web3.0要解決的是如何做到完全的用戶自主,并在這個基礎上,衍生出新的商業(yè)模式,甚至新的商業(yè)業(yè)態(tài)。除了邏輯與基本要素,我們也有一個類似Web3.0的系統(tǒng),那就是操作系統(tǒng)。Web3.0的底層技術是分布式賬本技術和分布式數據庫技術,這就好比操作系統(tǒng)里的文檔系統(tǒng)(Filing)和I/O(輸出入系統(tǒng)),也像是區(qū)塊鏈里的Layer-1數據處理結構。分布式存儲就像是操作系統(tǒng)里的文檔系統(tǒng),分布式計算就像是操作系統(tǒng)里的CPU(中央處理器),分布式數據傳輸(分布式通信)也就好比I/O。CPU、文檔系統(tǒng)和I/O都是操作系統(tǒng)的基本要素,類比到Web3.0的底層技術亦是如此。那么未來我們是否有機會看到一個由大一統(tǒng)的協(xié)議所構建的Web3.0呢?筆者認為那不是必要的,Web3.0本來就該是各個功能模塊協(xié)議化、分層可組合的,就像樂高一樣,你只要有足夠的組件,就能夠完成一個成品或產品。

除了以上所說的底層基礎設施,Web3.0還有另外兩個關鍵部分,一個是去中心化數字身份,一個是隱私計算。這兩個部分是息息相關的。數字身份并不是新的話題,在Web3.0里,DID(去中心化身份)是必要的基礎內容。就好比一個人沒有身份證,哪兒也去不了,什么也不是,沒有任何機構可以識別他、認可他,ID(身份標識號)也很關鍵,沒有ID,個人就沒有任何資產。在原生Web3.0中,ID一般是由錢包地址決定的,但顯然錢包地址不是唯一的ID,因為去中心化身份本來就允許多重ID,它們可以拆解并重組,但是每個ID的影響力和信任度必須由這個ID所參與交互的數據來驗證、認可、核實,最終歸屬于該ID。所以即便是多重ID,ID的排列組合與融合也可以創(chuàng)造出不同的應用場景與商業(yè)模式。除了Web3.0原生的ID,傳統(tǒng)Web2.0的ID也必須進行升級迭代,并加上一層隱私計算的保護。至于隱私計算,早在1985年就由S.戈德瓦瑟(S.Goldwasser)提出了零知識證明(Zero Knowledge Proof,ZKP),1987年奧登·戈德里克(Oden Goldreich)等人基于清華大學姚期智教授的兩方安全計算發(fā)展出了多方安全計算,并加上同態(tài)加密以及聯邦學習等算法,進一步將隱私計算應用在數據保護的場景中。除了Web3.0原生場景,隱私保護在醫(yī)療、金融、政務、供應鏈等領域也開始了商業(yè)落地。

在基本技術架構清晰后,Web3.0的未來趨勢就是在這些底層技術上構建應用,而且所有應用上的數據都是分布式數據網絡所處理過的數據,進而形成今天我們所知道的NFT、DeFi、元宇宙、創(chuàng)作者經濟、去中心化媒體、去中心化社交、去中心化信用評級等Dapp(去中心化應用)。在Web3.0的生態(tài)體系里,還有一個非常關鍵的部分就是新的組織形態(tài),現在看來,DAO就是一個由Web3.0的架構發(fā)展而來的新的組織形態(tài)。DAO的核心邏輯是把股東(Share Holder)轉變成利益相關者(Stake Holder),也可以說是人人為我,我為人人,而其功能及屬性可以隨著智能合約的規(guī)定以及部署而變化,其中智能合約就好像堆樂高積木一樣,由DAO的成員根據規(guī)則一個一個堆起來。當然,每個成員的權、責、利都可以根據貢獻、信用評級、參與程度等要素來建立自己的靈魂綁定。

在傳統(tǒng)意義上,你知道你所知道的就是所謂的知識。對于你知道你不知道的,你可以用Web2.0中的百度、谷歌去查詢。對于你不知道你知道的,你也可以通過Web2.0中的亞馬遜、Facebook來了解。而對于你不知道你不知道的,Web3.0的機會可能就藏在這里。

THEEND

最新評論(評論僅代表用戶觀點)

更多
暫無評論